Album Cover

重生红楼之薛蟠的另类人生

小小的橘子

第八章 浪子回头金不换

既已下定决心潜心学问,不可敷衍了事,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既欲读书, 首要便需将字写好,一笔好字,于文人而言,至关重要。

薛蟠坐于书桌旁,提起笔,依着往昔记忆里先生所授零星之法,缓缓练字。可不看还 好,一看令人赧颜,他这字,竟比自己在现代随意用毛笔写的还差劲,笔画歪歪扭扭, 毫无章法可言,笔锋运转别扭,仿佛笔杆不听使唤,写出之字,犹如鬼画桃符,凌乱不 堪,莫说登大雅之堂,自己瞧着,都觉羞愧万分,难以示人。

想来万事皆需从头做起,一笔好的书法,于平日与人书信往来,或是科举仕途之上,增 色不少,仿若点睛之笔,能让文采更显斐然。尤其身处古代世间,若无一手好字,出门 在外,遭人耻笑,被视为胸无点墨之徒,难入文人雅士之流。

于众多字体之中,当属楷体最宜当下练习。且薛蟠志在科举,楷体字自是最佳之选,其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堪为楷模,契合科举文章所需之严谨端庄。于楷书四大家,欧颜 柳赵之中,薛蟠独钟情于颜体。那颜体之字,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观之潇洒飘逸,仿 若巍峨高山,令人望之生敬仰,又似滔滔江河,气势磅礴,令人赏心悦目,沉醉其中不 能自拔。

遂唤贴身丫鬟燕舞,燕舞娇俏可人,伶俐乖巧,深得薛蟠信赖。薛蟠命其往库房之中, 找寻薛父当年所留之字帖,拿来仔细临摹,盼借此提升书法功底。

说起这燕舞,薛蟠艳福不浅,身边丫鬟皆花容月貌,环肥燕瘦,各有风姿,比起贾宝玉 身边之人,亦是不差分毫颜色。薛蟠初清醒之时,被这阵仗吓一跳,病中思忖一番,便 将身边诸多丫头打发离去,只留下最为贴心、行事稳妥的两个大丫鬟,名曰莺歌、燕 舞。至于香菱,则是在宝钗身边伺候。

“爷,字帖拿来了,奴婢不知爷究竟要哪些个,便让钱嬷嬷将所有字帖皆取了出来,爷 您自个儿挑挑看。”未过多久,燕舞捧着好些字帖,莲步轻移,置于案上,轻声禀报 道。

薛蟠将诸多字帖一一摆于桌案之上,细细观瞧,其中颇为出名者,有柳公权之《大唐回 元观钟楼铭》,字骨力劲健,结构严谨,透着刚正之气;颜真卿之《唐颜真卿书颜勤礼 碑》,字端正,不失飘逸之风,笔画间尽显雄浑豪迈;王献之之《地黄汤贴》,笔势婉 转,灵动飘逸,有行云流水之韵;欧阳询之《九成宫醴泉铭》,字体险峻严谨,结构精 妙,尽显大家风范。

然薛蟠对颜体情有独钟,从中择取了颜真卿之《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捧于手中,细 细端详,越看越喜爱,只觉那字仿佛有魔力,吸引目光,爱不释手,心中暗忖,若能习 得这等书法神韵,日后于科举场上,亦是一大助力。

既已择定字帖,薛蟠自是即刻着手练字。彼年薛蟠虽尚年少,却已然十四五岁矣,于古 时,这般年岁者,皆可成家立室、繁衍子嗣,故而时不我待,自当勤勉奋进也。

遂展开那宣纸,取镇纸将其摊平,而后正身提毫,端立身姿,屏气凝神,缓缓临摹起 来。一时间,屋内静谧非常,唯闻燕舞轻磨砚台之时,衣袖摩挲所发之声,此外,再无 他响。

屋外树上,知了长鸣声声,时有丫头婆子进出,脚步轻移,略起些许动静而已。

自此而后,薛蟠开启了穿越以来首番艰苦卓绝之学习生涯。彼时,尚无良师于侧加以悉 心教导,然薛蟠亦有己身之规划。每日晨起,曙光初现,天色尚带着几分朦胧,薛蟠便 着一身轻便衣衫,于院中跑步健体。只见他身姿矫健,步伐沉稳,往来穿梭,额间渐起 薄汗,却未有丝毫懈怠之意,盖因深知体魄强健,方为诸事之根本,若无一具康健之 躯,纵有满腹经纶,亦是枉然也。

继而往薛姨妈所居院子,恭敬请安。请安毕,便径入书房,埋首于看书习字之事。

其间,多着力于习字。只因薛蟠那手字,着实难登大雅之堂,不堪入目,故一日之中, 大半光阴皆耗于练字之上。

然于练字之暇,薛蟠亦未荒废读书,常览之书,乃《四书五经》也。初时,书中意旨, 于他而言,大多晦涩难懂,犹如那云雾遮山,难窥全貌。然薛蟠当下亦非急于应试科 举,遂只怀一颗敬畏之心,先行记诵于心,暂不求甚解,只盼日积月累,日后能渐通其 义,为学问精进筑牢根基耳。

至夜,则复往请安,伴薛姨妈一同用膳,膳毕,再阅片刻书卷,便熄灯就寝矣。